GHz核磁共振波谱仪
2024-11-25
GHz核磁共振波谱仪
GHz级核磁共振是单一能够在原子分辨率和接近生物分子原生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结构生物学级别高
研究的分析技术。布鲁克的 1.0、1.1 和 1.2 GHz核磁共振波谱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出色的波谱分辨率,支持研究人员能够进一步研究结构和动力学。出色的分辨率
超高场强、超高性能
亮点
1.2 GHz布鲁克全新的超高场核磁共振(UHF NMR)磁体技术使其较 高磁场强度可达28.2特斯拉,对应的质子共振频率为1.2 GHz较高技术布鲁克的 GHz 级核磁共振(NMR)磁体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混合设计,磁体的内部采用先进的高温超导磁体 (HTS) ,外部则采用低温超导磁体 (LTS)高分辨率布鲁克的 GHz 级核磁共振(NMR)波谱仪已针对高分辨率NMR实验进行了优化。出色的场均匀性和时间场稳定性超越了其他高场磁体,例如被动屏蔽模式的磁体
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波谱仪较 重要的特性之一。磁场强度越高,色散(即 NMR波谱中两个峰之间的“距离”)越大。在研究具有大量峰值的物质时,较高的磁场可使不同的峰值相互分离,从而使 GHz 级核磁共振成为确定结构的宝贵工具。示例详见图 1 。

图 1:在 500 MHz 和 1.2 GHz 频率下记录的幽门螺旋杆菌 DnaB 螺旋酶的 20 ms DARR 谱图。
高场强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提高核磁共振实验的灵敏度。较高的场强会导致更多的样品核自旋处于较低能量的量子态,从而产生更强的核磁共振信号。这对多维核磁实验尤其有利,因为灵敏度会随着维数的增加而增加。
多年来,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受限于23.5 特斯拉的磁场中,相当于 1.0 GHz 的质子共振频率。这一限制是由金属低温超导体 (LTS) 的物理特性设定的,2009 年,法国里昂超高场NMR中心的 Avance® 1000 波谱仪开发 达到这一场强。
20世纪80年代开发 发现的高温超导体(HTS)为我们打开了在低温下达到更高场强的大门,但是钇钡铜氧磁带制造技术以及超导磁体技术方面的巨大挑战使得超高场的发展变得十分艰巨,直到较 近才有所突破。
布鲁克的 1.1 和 1.2 GHz 核磁共振磁体采用新型混合设计,磁体内部采用先进的高温超导体 (HTS) ,外部采用低温超导体 (LTS)。Ascend 1.1 和 1.2 GHz 是稳定的标准腔 (54 mm) 磁体,其磁场均匀性和稳定性非常好,符合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的苛刻要求。1.2 GHz 波谱仪可配备不同的超高场探头,包括用于液体核磁的 CryoProbes 和快速魔角旋转固体核磁探头。
超高场NMR磁体剖面图:螺线管磁体由几个同心排列的磁体部分组成,由不同的超导材料制成。NbTi(黄色)用于磁体的较 外侧部分,Nb3Sn(红色)用于中场区域,高温超导体(蓝色)用于*部分。低温匀场线圈用于改善磁场的均匀性。反复测试以确保磁场的长期稳定性。

优势
GHz 级核磁共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是许多研究领域,特别是材料科学和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理想工具。GHz核磁共振的主要优势如下:
样品需求更少: 由于灵敏度提高,超高场核磁共振通常只需要少量样品,这对于稀有和有限的样品尤其有利。
原子级分辨率: GHz 级核磁共振可提供出色的原子级分辨率。对于生物样品而言,这一点对于中小型蛋白质尤为*。
溶液状态信息: GHz 级核磁共振可在溶液中工作,从而深入了解生物分子在更接近其原生环境的条件下的行为,这对于了解其生物功能至关重要。
动态结构分析: GHz 级核磁共振非常适合研究溶液中生物分子的动态和运动,从而深入了解构象变化、灵活性和相互作用。这种动态研究能力尤其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折叠、功能和相互作用。
研究配体相互作用的能力: 超高场核磁共振非常适合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对结合位点和动态进行详细分析,这对药品发现和设计至关重要。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SDS1000CFL系列数字存储示波器